廣西農牧網—-中國農牧企業權威性新媒體平臺,網站立足于廣西,面對中國和東盟,為“三農”提供促銷平臺服務、信息服務、金融服務、宣傳服務、物流服務等,為廣西農牧企業搭建及時順暢的信息交流平臺。
近期,農業農村部官網公布了第四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,三江高山鯉魚榜上有名。
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地處桂北高寒山區,稻田養魚歷史悠久。這里屬紅壤地帶,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為紅壤地帶性土壤,500米~800米為黃紅壤地帶性土壤,850米以上為黃壤地帶性土壤;土體肥厚,多為壤土,有機質含量高。同時,境內有七十四條大小河流縱橫交錯,水資源豐富。這些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,孕育出了品質獨特的三江高山稻田鯉魚,品嘗起來味美清甜、肉質鮮嫩,被評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
近年來,三江侗族自治縣因地制宜,利用稻田養魚的傳統習俗,不斷摸索實踐、推陳出新,打造了三江“高山稻魚”、“高山魚稻”兩個綠色生態品牌,助力當地群眾脫貧增收。
自2014年起,三江侗族自治縣就開始實施種稻養魚“3721工程”,對全縣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進行技術升級創新,進行多品種立體開發,打造了“田中有稻、水里有魚、水底有螺、泥中有鰍、坑上有瓜果”的立體開發樣板,創立了“優質稻+再生稻+魚+瓜果”的“三江模式”,形成了區域產業聚集趨勢。2016年,三江侗族自治縣確定為“廣西稻漁生態綜合種養示范縣”,并成立了“院士工作站”及其“院士工作基地”。2017年,國家標準委員會下達三江侗族自治縣創建“國家稻田養魚標準化示范區”項目。2018年,三江侗族自治縣“超級稻+再生稻+魚”模式獲綠色生態獎。2019年,廣西地方標準《三江稻田鯉魚養殖生產技術規程》順利通過審定。
目前,三江侗族自治縣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達7.5萬畝(其中標準化養殖達3萬畝),建成稻田魚坑1.8萬個,稻田鯉魚年產量達2500多噸。稻漁產業鏈覆蓋了當地70%以上的貧困戶,每人每年因此增收1000元以上,進一步解決了貧困戶增收難問題,有力拓寬了邊遠山區群眾的增收渠道。